当然,如果抛开“卖淫”、“犯罪”这些性质,看这位16岁的少年本身,无疑应该是非常聪明、很有能力的;否则,他也不会做到这个团伙的首脑,更不能让手下几十号人服服帖帖。然而,这样的“聪明”或“有本事”,显然是“好钢用在了刀背上”,可惜用错了地方。假设这位“首脑”走的是正道,而不是去组织卖淫,其个人前程、或对家乡重庆可以作出的贡献,当是另一番让人艳羡的景象。
这位16岁的重庆少年确实可惜了;一声“可惜”的背后,竟也令人生出浓浓的疑惑:这人又是怎么样的家庭背景?可以生得如此聪明、却又无奈步入了歧途?
在没有更为详尽的验证信息之前,很多推断或都只能来源于猜测与想象。但是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判断,应该可以成立:一是这位16岁少年的自身价值观,不但是因其尚未成年而没有完全成型,而且是形成了一定的歪斜和扭曲;二是他的家庭、以及所处的周边环境,对他形成了欠缺正向的影响。他有可能十分孝道,说不定还很讲诚信,甚至可能坐公交车遇上老人会主动让座;但是“组织卖淫”这一违法犯罪事实,却成为他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深刻烙印。
面对这位锒铛入狱的重庆16岁少年,需要反省的还不仅是其本人或父母。如果以16岁为界,由此倒推四五年的时间,这位孩子的父母、老师,或是其他一切可以对他施加影响的人们,又是如何在判断、或修正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追求?再往前面倒推三五几年,也就是这位孩子刚刚背上书包,步入学校的光景,他所看到的、听到的,又会是什么样的画面、以及哪些令其记忆深刻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