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完了,总要做事情了。干什么好呢?对于一个留英博士来说,也是两难选择。
2014年春节后,王若菊从英国飞赴北京,找到一家经营旅居养老的公司当实习生。
她是在网上找到这家公司的地址的,然后直接推门进了老板办公室,自荐。 “我跟老板说我非常看好这个行业,我不要钱,在这边干点活锻炼锻炼。”
5个月后,实习结束。本来实习生没有工资的,后来老板想了想,还是给了她报酬。“大概看我工作认真,态度端正吧。”王若菊说。
问她,为什么忽然对养老感兴趣?
“我是从爷爷奶奶身上看到的,这个市场前景很大。我家都是单传,今后服侍老人的担子很重呢。”
人生的转折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了。
一次,王若菊做了一个方案,老板看了,动了心思,独立投资王若菊另外成立一家公司,当总经理,从此她和老板成了合伙人。
新公司的运营在安徽合肥。他们的合伙关系在2015年底终止。王若菊当了一年多总经理,有工资有股份,退出来后,拿到一小笔钱。
这是她的第一桶金。
在合肥当总经理期间,她多次来杭州,都是旅游。退股后,她马上定了一个方向:去杭州。
“其实当时我也没有清晰的未来,只是凭感觉,杭州干净,冬天不冷。”
手上有一点点钱,“我觉得我可以弄个小小的实业养活自己……”这是2015年底王若菊初到杭州时的想法。 做什么呢?
她想了几天几夜,每天在杭州的马路上东游西逛,忽然看见一个像妈妈的女人。“我妈妈很胖,150多斤,我给她买衣服,每次都很犯难。我就想,我是不是可以关心下胖胖的女人?”
她弄了一家店,专卖大码女装。
这个店也有投资人,就是当初让她掘到第一桶金的那个养老项目老板。
店里招了十几个员工,王若菊每天8点起床,凌晨2点睡觉,每周工作7天。
有员工婉转地说:“王若菊不是典型的现代年轻人。出差或出去玩,她在车上看语法,我们捧着手机看电视剧……她的包永远很重,里面装几本书。”
是不是真的?
王若菊说:“艺多不压身,我现在还有兴趣学习,每天拿手机刷刷,也学不到多少东西呀。”
听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一下,一时语塞,手不自觉地伸进裤袋,摸了摸手机……回到家,打开手机,找到我的七八个游戏,眼睛都没眨,全删掉了。
王若菊租住在公司附近一间单身公寓,3000元/月,没有宠物,地板上散乱地躺着几本书。
她住的地方离下沙的奥特莱斯不远,她的衣服、化妆品都是在那里的折扣店买的。
王若菊在杭州朋友不多,她常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KTV唱歌。她喜欢唱梅艳芳的歌。 之前,她也谈过几个男朋友,都是异地恋,无疾而终。
问她喜欢什么样的男人?
她想了想,“读懂世俗而不世故,看透人生而不消沉……没有别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