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商报》的崛起到金沙的全国闻名,人们一次次听到“何华章”的名字。他是一个冷静并且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报业老总,甚至有时因为“固执”会被人误解;他是一个注重实效的副市长,他做的每件事情都可以在事业发展的足迹中得到印证。
何华章生于成都市郊区的龙泉驿,198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按何华章自己的话说,历史这个专业使他受益很大,影响到他之后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事的作风。善于独立思考,确立明确的坐标,注重事情之间的联系,都得益于大学四年培养起来的历史素养。
1985年大学毕业后何华章分配到四川人民出版社任编辑,1994年他和同伴筹资创办了《成都商报》,一直到2002年,他连续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整整18个年头。从党的出版工作者到党的新闻工作者,从市场报的总编辑到党报总编辑,到报业集团党委书记、总编辑、总经理,真正发挥出了新闻舆论“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2003年,执掌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帅印的何华章出任中共成都市市委宣传部部长,之后又当选为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从传媒业的领军人物到一方政府的行政官员,何华章一直秉承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取得了诸多的成就。
引领商报 创造报业奇迹
何华章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四川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1994年,他有了一个可以办一份内部刊号报纸的机会。时年29岁的何华章乍一看没有任何值得重视的资本:学历史,工作在出版社。一句话,没干过新闻,他有的只是年轻人的热情和自信。从1993年底自筹资金创刊,到1994年7月,何华章和创业伙伴一直都不知道,他们办的是一份不能公开发行、不能做广告的报纸。在当时,类似的报纸在成都如过江之鲫。可以想象这张报纸的前景和生命力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如何脆弱。刊号问题、资金问题、队伍问题,每一样都足以使《商报》关门大吉。但是,每当报纸遇到绝境时,何华章身上体现的那种钢铁般的意志力、坚韧不拔的精神都让人惊叹不已。商报就在这种钢铁意志的推动下,破浪前行。
经过一年的时间,《成都商报》版块的运作已基本成熟,至2000年已飙升至成都最畅销的报纸,发行量超过50万份、广告收入3亿多。联想到这是一份曾被后来商报人自己调侃为“另类出身”的内部报纸、一份在曾经是全国竞争最惨烈的成都报业战场拼杀过的报纸,我们不能不说,商报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是一个奇迹。
从一开始,何华章就提出了八字的办报理念:创新、务实、理性、开朗。何华章说,首先走市场化道路的报纸必须创新。二是一些书生创业往往容易好高鹜远,要更注意务实;三是办报要理性,中国媒体的喉舌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效益是首要的,因此特别需要理性;前三条指的都是工作态度,而第四点开朗指的是内心世界的自信。《成都商报》较好地解决了理想与现实、优势与劣势的关系问题,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